台湾学者傅佩荣欲登百家讲坛讲易经
2009-07-30 浏览86次
“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增加甜味的应该是蜜,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就是这样的采蜜者。他所开设的“哲学与人生”课,是不折不扣的中西哲学相互交映,一讲就是十七年,台湾报纸忍不住要将“校园热门教授”的美誉送给他。
一般哲学教授的学问都从书斋而出,但傅佩荣的学问却是与最年轻的学生互动而来,是典型的教学相长。常常是,讲完孔子,学生说:还要听孟子。他说好,半年之后。果真只有半年的准备,他就开始讲孟子。接着再讲庄子、老子。渐渐的,他的哲学讲义变成了书,讲座变成了光碟。傅佩荣热,也从校园向社会发散,近两年又热到了大陆。
就在上周,这位哲学教授结束了他的大陆之旅。十天的行程中,56岁的他辗转六个城市十所大学做讲座,而且分文不取。他的辛苦与满足挂在脸上,还有一个秘密忍不住会透露出来,那就是,他已经悄悄地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试讲了两节《易经》。顺利的话,傅佩荣将成为登上百家讲坛的第一位台湾学者,要讲的还是中国文化中最玄而又玄的《易经》,但傅佩荣成竹在胸,他说:你要听,四十分钟想不懂都难。
傅佩荣的作品从去年开始引进,已经出版有《哲学与人生》、《傅佩荣解读论语》,其后还将出版庄子、孟子的解读系列。以密集的讲座与一系列解读经典首开大陆问道,傅佩荣欣慰的是,他终于有机会,将自己多年以来酿出的哲学之蜜,让更多中国人分享。
圆融一贯解经典
记:您的著作最早接触,是去年的《哲学与人生》,现在又拿到这本《傅佩荣解读论语》,我有一个疑问,您读哲学是从西方哲学入手,为什么后来反而转向中国哲学?
傅:我的确开始受的是西方哲学教育。但是从美国念完博士后我就明白,这一辈子想要对学术有贡献的话,不可能研究西方哲学。因为那是西方人的优势。我所认识的西方学者,大学时代就精通五种语言,中国人要有语言障碍的话,就只能跟在人家后面。我不愿活得那么窝囊,所以就转到中国哲学。这里面也有方东美先生的影响。他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可以把东西方哲学圆融贯通,我受他教导,发觉中国哲学并不比其它哲学逊色,自己也有可能在这方面有所创见。
记:您的《傅佩荣解读论语》中的确有许多独家心得。不过我们也知道,钱穆、李泽厚等学者都做过类似的工作,您认为您的解读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傅:钱穆先生的解读本我接触过,李泽厚先生的书出来时,我已经开始自己的工作。解读经典,我格外强调圆融一贯。古人说话,因时因地而异,所以有些话会有表面的矛盾,我会将它从层次上区分开来。
记:现在的许多解读本,特别愿意无限引申。但我注意到您的注解要言不烦,您想让当今的读者领悟到什么层次呢?
傅:任何一部古代经典,首先我们要探究他究竟在说什么,接着追问他想要说什么。很多时候,一个哲学家在发表自己言论时,他未说的部分比说出来的更重要。因为前者是当时大家的共识,他不用说。所以要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生平,去恢复还原他想要说什么。第三步是看他能够说什么。每个时代的人会按他的生命经验解释经典,而我们后代人则要参照前人的研究,得出自己的判断,即它可能是什么意思。
记:您在前言中也指出至少有11个地方与前人解释不同。比如我们说顺了的“六十而耳顺”,您认为“耳”是多余的。
傅:关于这一点我写过论文。我认为应该是“六十而顺”,理由是:如果这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为什么后来的儒家经典没有提到它,被反复提到的则是“顺天”、“顺天命”。再从语法上讲,孔子自述人生六个阶段,都直接以动词描写修行的进境,六十为什么来个“耳顺”呢,“顺耳”还比较合理。
同理之心近古人
记:那天听您在北师大讲孔子,说孔子身高一米九左右,骑在马上很威风,立马觉得孔子亲近起来。我们读了孔子很多年,从没想过孔子的相貌身形以及和学生相处时的真实情形。您的《解读论语》中经常会注明:某某弟子小孔子四十几岁。这么小的弟子,秉性又各异,孔子教他们,其实是费时费力的。
傅:所以孔子自己说很难过,没有人能了解他啊。其实我们后人也未必了解他。孔子的职业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教学生收学费,不是,他其中一个职业是主持丧礼。所以论语中有一句: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一个人怎么可能老在有丧事的人家吃饭,那是他的职业吗。另外一句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干吗哭呢?这也是他的职业特征。要知道丧事主持久了的人会感情麻木,但孔子不是,他经常哭而不歌,难过得吃不下饭。你看孔子做什么都尽心尽力,真情理解他。
记:不过这些都离不开您的体察与解读。
傅:我在8岁到17岁之间口吃,受尽嘲笑。所以一方面拼命读书,另一方面也培养起同理心。和古人打交道,我觉得自己特别能了解他们,也就是有一种“同情的理解”。
记:那您是不是觉得和他最亲近呢?
傅:年轻时会格外喜欢他,孔子的生命稳定,给人以希望。碰到挫折时就想要学孟子,他有浩然之气。只要觉得有道理,虽千万人而吾往。到了中年之后,反而会喜欢老庄思想。庄子对我影响很大,三个字,“不得已”,这并不是说无奈,它代表当你发现条件成熟时要顺其自然。所以人活在世上,如何判断条件成熟是个关键。
通俗易懂讲易经
记:听说您这次还在百家讲坛试讲易经?我个人觉得易经玄而又玄,好像有点摸不着似的。
傅:没关系,听我讲易经的学生,二三十个小时就能入门,而且之后会觉得天地广阔。
记:您打算怎样在电视上讲易经呢?
傅:电视台的人提醒我,一定要把讲的对象当成初中生,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易经两个字,知道它可以算命。我的想法也是让没有学过易经的人愿意听下去。
记:但我听说您在台湾拒绝上电视?
傅:因为台湾太小了,一上之后在大街吃碗面都有人跟你说话,很麻烦。这边不同,讲完了就回去,生活照旧。
记:照旧是什么样的?
傅:我有著名的“四不”“一没有”:“不碰政治”、“不上电视”、“不应酬”、“不用电脑”,“一没有”就是没有手机,我得保证自己做学问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