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次新的文化长征
2010-03-11 浏览86次
日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制度设计研究将为公共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人人都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也明白未来是个“拼文化”的时代,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动漫、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受到空前的重视。但在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在大众的意识里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其实,所谓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主要由政府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服务。目前在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有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今天的公共文化讲究的是服务,这与过去的管理型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
说白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所有文化的足,只有建成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体系,文化建设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迅速
近些年的城市建设,最耀眼的公共文化设施大概就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了,这是每位市民天天亲眼目睹的事实。其实,还有大中城市居民所不了解的另一番成就,那就是,在“十五”末期,我国各县也同样拥有了图书馆、文化馆,而到今年,乡乡都建起了综合文化站。可以说,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格外迅速。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是近年来成就最为显著的公共文化建设,这一工程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实现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当我们将目光放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时,其基础设施和具体成就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上海嘉定区过去曾是上海市郊的一个县,所以城乡文化同步建设是他们的特点。嘉定不但建设了“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嘉定竹刻博物馆”,还在区内12个镇、街道的社区建起文化活动中心,258个村、居委会都有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新建132家“农家书屋”、35家“百姓书社”、18个馆外“图书流通点”。全区街镇一级图书馆已全部和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实现联网。如今,嘉定人均公共文化面积已经高于上海全市平均水平。
“图书馆24小时自助借还”,“书店像米铺一样多,买书像买米一样方便”,这在广东东莞已是常态。与图书馆一样,大剧院、博物馆、文化广场遍布东莞城乡,而且,同样的剧目,东莞市民和村民只要花上北京或上海1/3的票价就可以享受,低票价来自于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投入。东莞还用40多亿元建成了村镇文化设施,“天天有舞会、周周有晚会、月月有比赛、处处有讲座”,是这里的一大文化景观。
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建设,还需要丰富的内容,只有引人入胜的活动、不断更新的表现形式,人气才会聚集。江苏吴江市区域农民文化联动,不仅深深吸引了当地农民和外来打工者,还激发了人们参与文化的热情,培养了众多文化人才。6年来,这个长三角跨区域的文化大联动,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从今年4月30日开始,这一活动将扩大为大运河文化品牌,实现苏南、苏中、苏北文化的资源共享。
制度研究提高服务水平
在取得醒目成就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部社文司司长于群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的矛盾比较严重,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相当突出,公共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基本没有形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多年在0.3%—0.4%之间徘徊,而在这些资金中,2008年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5.2%,对城市文化的投入却达74.8%,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人口,仅享有全国1/4的文化事业费。仍以2008年为例,直接为7.28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财政投入只有18.47亿元,按乡村人口计算,人均2.54元;而城市人均文化事业费却达到了31.24元;西部地区文化投入为58.76亿元,仅占全国的23.69%,东部和中部地区文化投入则为189.28亿元,可以达到76.31%;全国设施面积狭小,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县级文化馆占全国县级文化馆的55%,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县级图书馆占全国县级图书馆的28%,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乡镇文化站占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总数的2/3;还有76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总数的32.5%,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6册。另外,在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公共财政资金投向难以集中,造成资源分散。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也明显偏低,没有准入门槛,文化服务难以适应文化工作的需要。
面对这些问题,从2010年开始,我国将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件”建设,目标就是建立满足社会文化需求、覆盖城乡、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于群说,首先要针对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缺陷,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提出符合各地实际的不同模式的、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
制度设计研究,这一文化建设的新鲜词汇的出现,预示着今年以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首先从4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涉及全局的、重大的战略问题预先进行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和具体方案;二是吸纳一流专家,建立一支政府公共文化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理论研究队伍,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三是在课题研究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机制;四是吸引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影响。
增强建设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4月19日,北京,文化部三层的会议室,一个高水平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在此成立,13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部门的专家接受了文化部颁发的聘书。文化部社文司特意与这些科研单位签订了重点课题项目的合作协议。
专家组的建立和合作协议的签订,正是为了加强理论研究,针对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专业的调研结果和相应的对策咨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下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制度设计体系,增强建设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为决策提出参考意见。这应该说是公共文化发展中制度设计研究的重要一步。
在专家组成立会上,各方面专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的意见实际已经表露出来,有文化财政体制机制的问题,有从业人员的资格考核落实问题,有文化统计的框架问题。看来,在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研究中,将有一系列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其实,这未尝不是好事,因为只有在问题发现之后,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连问题都不能发现,又何谈解决?
-链接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8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摆上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成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投资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有144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约占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的77%。
-自2002年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来,中央财政已下拨工程专项建设资金20.7亿元,各地累计投入27亿元,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达到2814个;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15221个;村基层服务点达到45.7万个,累计服务超过6.9亿人次。
-2003—2008年已累计安排资金1.2亿元,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总数1060万册。
-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亿元,为剧团和基层文化机构配备近1000辆流动舞台车,改善了剧团等文化机构的服务条件。(人民网 记者 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