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周森的慈善情怀
2010-03-15 浏览95次
中国三峡画院院长书画家周森(图片来源:中新网河南新闻)
周森,历任中国三峡画院院长、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海联会副会长、国防大学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获中华慈善大使、世界和平大使、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中国十大慈善新闻人物,2007年5月当选为中华慈善总会理事。出版有《周森书法集》、《周森禅学书画集》、《中华慈善大使》专题记录片,主编书画专业画册十余种。
多年来,周森捐了许多钱出去,但他并不是有钱人,生活中的他很节俭,饭桌上有剩的东西,他一定带回家热了吃,他每个月拿工资吃饭,他的画从来不卖钱,除非用来义卖,当然,有时也会换酒喝。他的酒量甚好,朋友很多,对人豪爽义气,他还很幽默,能用四川话绘声绘色表演四川人皆知的电影《抓壮丁》,令在场人乐不可支。真实生活中的周森是一个可以交心的人,他信佛,他的品行中兼有禅的意境,智慧、透明、真诚、豁达成就了他身边人对他认可的人品,无论是在何种职业的圈子,这都是多么难能可贵。
周森很感恩慈善带给他的心灵上的回报。
20年前,他刚走出大山在河南工作时,就开始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说走在大街上看见乞讨者或无家可归的孩子他会给钱,哪怕给的不多,他对这些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后来他的书法作品渐渐有了不错的价格,他捐款的对象及额度也随之加大。周森说慈善带给他心灵的震撼,他称之为是人生最富价值的回报。他说:“慈善讲大善大义大爱,多年来我信奉善心善举善意,多年来不断做,只要我身体允许,我有这个经济能力我就做。我这一生,大量时间都是在为别人做事,你帮一个人,对方会记你很久,如能帮他几次,他会记你一辈子,你帮了他几十次几百次,他几代人都记得你,我们这些做慈善的人要的就是心灵上的感受,这就是我的成就感。”周森说,过去自己在没有从事慈善之前,也有凡人俗子多有的对财富及名利的过多追求,但慈善事业让他的心灵得以平静,也改变了他的价值观。他还将慈善的理念传达给身边所有的人,他说:“用怜爱之心做出的善举,并且使被接受方因此得到快乐、拔出苦难,就是慈善。”
周森作品(图片来源:中新网河南新闻)
慈善之人,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也不言而喻。周森是一个孝子,1995年他母亲去世时,他还在广州为事业而漂泊,他深为当年没有最后见上母亲一眼而悔恨自己,这也是他后来成立敬老院的初衷,他把自己对母亲未能尽到的孝道都转移给了那些老人。周森的父亲2005年去世,之前有3年的时间瘫痪在床,周森每年春节都要和去看父亲,并和老人同睡在一张床上,周森会把父亲的双脚放在自己怀里给他捂热。身边的朋友,只要说是自己的父母有什么事,周森也一定全力相助。
因为慈善,周森更为大众广知,当然他也一度为这事困扰。周姓在周森出生的那个村子里是个大姓,周森的亲戚很多,亲戚们都认为周森在外大把大把捐钱,怎么就不能给亲戚们呢。于是亲戚们就常常到周森弟弟家去提要求,这家要买猪,哪家要建房,大家商量着要到北京来找周森。周森得知情况后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联系当地县政府和乡政府,请他们带队领着亲戚们来北京。2003年春节之后,周森亲戚的50个代表从金寨县坐了一个大巴车直接开到了北京,周森安排他们住进招待所后,整整4天的时间安排得很满,带他们去看天安门游长城,让他们看录像,请慈善总会的领导给他们讲话,最后亲戚们知道周森捐的钱是通过卖画筹集的,最后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定点捐助,这些钱都不通过周森。亲戚们离开北京时,周森拿出自己的钱给每个人都分了一点,还买了一身新衣服。周森告诉亲戚们他帮助他们的三个原则:一是老人生病去世,他负担;二是孩子上学他负担。三是拿钱做生意他不给钱。了解情况后的亲戚们带着满足回到了家乡,从此不再来给周森添麻烦了。如真遇到什么困难,就让村子里写个情况盖个章寄给周森,周森就给他们寄钱,每年这样的开支也是好几万元。
多年的慈善事业,令周森感到慈善应作为一种文化持续发展。他曾经担任河南省政协委员有6年多的时间,每年的省政协会上,他都呼吁发展慈善文化,并身体力行。200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在“两会”上的提案就是《关于发展慈善文化事业与开展慈善教育的建议》,他说:“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对慈善文化以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度与日俱增,国民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也将显著提高。”他建议“将慈善文化教育作为中小学一项最基本的思想道德文化课”。周森说他今后每年的“两会”都会针对慈善向中央上报提案,他在5年的人大代表任期内致力于推动中国慈善法的立法。他很高兴地说,中央已经开始研究中国慈善法的纲要了。
慈善将是周森永远的选择,就如流淌在体内血液。他说,他虽不是为慈善而生的,但他愿意为慈善而死。一个充满血性的中年男人说这话时会眼眶湿润,他真的是把所有的爱心浓缩进了每一个鲜活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