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周易
2009-07-16 浏览90次
今本《周易》由3个部分组成:(1)64组6层(6爻)卦画。(2)64个卦名、386条爻辞。(3)10篇易传。卦画是数学之书,爻辞是占筮之书,易传是哲学之书,不可一概而论,否则即沦为盲者摸象。
孔子时候,易传尚未出现,人人都知《易》是占筮之书,他会揲蓍起卦是当然之事,“孔子自言百占而七十当”,但他认为揲蓍起卦不值一说,所以未曾与人论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传易于商瞿”,估计就是传授了“周易筮法”。
70岁以前,抱负远大的孔子对它不屑一顾,因为当时的孔子认为“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察”——道德丧失,才去求助神灵,缺少知谋,才去占筮(帛书《要》)。孔子70岁(56+14)返鲁后,笔削《春秋》,读《易》苇编三绝,此时的孔子,经过14年的列国奔波,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不再孜孜于仕途,终于能够坐下来平静地写作和读书了。
孔子读《易》,不是为了占筮,“《易》,吾后其祝卜矣,吾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帛书《要》)。于是,孔子故意曲释《恒》卦的九三爻辞:“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说得好啊’):‘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占而已矣(‘不仅仅是占辞而已’)”(《论语·子路》)。
李镜池指出:“孔子虽然承认《周易》是占筮书,却又把‘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当作行为修养之辞,讲人要有恒心和毅力。其实原文是写古代狩猎生活,德与得通,羞是馐的本字。二句意谓:打猎不能常获禽兽,别人送来了美味食品。这是原始社会的遗风,猎者把最好的送给没猎到的人。孔子根本不懂,而开了以己意解说《周易》的先河”(《周易通义·前言》)。
其实,孔子不是不懂,而是别出心裁,故意为之,在《周易》的占筮功用之外,发掘修德新意,竭力向人证明,《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占书,更是一部修德之书。
在《论语》中,具体谈到《周易》爻辞的,只有这一句,说明孔子关于“《周易》是一部修德之书”的命题,并无系统的论述。孔子对此深感遗憾和无奈(《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因为“无大过矣”悔涩费解,故司马迁改为“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改动了文字,但未改其意——研究《周易》未有自豪成果而心怀遗憾和无奈,这就是史学大家处理史料的高明之处)。
但是,孔子开辟了“以己意随便解释《周易》”的先例。
李镜池指出:“到了秦汉,出现了伪托孔子作的《易传》七种十篇,这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生们私相传授之作,打着说《易》的牌子,暗地里批评秦始皇严刑峻法” (《周易通义·前言》),实为真知灼见:《易传》写于秦火之后,秦亡之前,作者们对焚书坑儒心存余悸,不敢透漏真实姓名,后儒不明就里,遂认定为孔子所撰。到了欧阳修,就提出“《易传》非孔子作”(《易童子问》))。
《易传》虽然不是孔子所作,但孔子的奠基作用是不容抹杀的。
《易传》对《周易》卦画、卦名和爻辞进行了哲学解释,借题发挥,表现了一种辩证唯心的哲学思想。《易传》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伦理、哲学、文学、医药、建筑、绘画、音乐、数学、化学(炼丹术)、武术、气功……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周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易传》。周易占筮并无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