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新闻
传统文化讲堂: 王金铃阐释《鲜为人知的〈太极拳经〉》
2018-05-14 浏览86次
5月13日,由瓦房店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市孔子文化研究会、图书馆承办,瓦房店市新阶联、泽正堂书院、孔子学堂协办的2018年“市民传统文化讲堂”第8讲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开讲,大连市杨澄甫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承人、湛明院院长王金铃为听众阐释《鲜为人知的〈太极拳经〉》,这是她第三次来到我市市民传统文化大讲堂,她在全国已进行了一百多场太极文化公益讲座。
开场,王金铃说,邯郸是杨氏太极拳的发源地,身为邯郸人的她,初时是为了医治身体的病痛才结缘并喜爱上太极的。师从杨氏第五代传人王凤英后,她也曾有不遵从师嘱的时候,一度追求架式外在的形式美,直到师父一句“你这拳不值钱了”,如当头棒喝,点醒了王金铃。她静下心来,踏实追求太极拳纯朴的内在精神,后又得到杨家嫡系传人杨振国师爷以及各位师叔指点,在不断的悟道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功力亦日见精进和深厚,从此,她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王金铃给听众介绍了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留下来的《太极拳经》,其中说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只有经历日复一日一日的潜心练习,付出时间与精力,最终让身、意、心完全统一,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针对拳经里的内容,王金铃解释道:太极拳最要紧的根本就是“其根在脚”。在实际练习中,身体首先必须完全放松,身上不能有一丝紧张的地方,只有这样,全身的力才可能贯注到脚上,整个人的根基才有可能稳如山。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应用最忌花架子,如果仅仅是想要锻炼身体,现代改良的太极拳式也是有益的,如果要进行对抗或实战,还是传统的拳式更直接有效。
王金玲说,中国传统太极博大精深,在搏击中能伤人于无形。那种强大的内力,借力打力,化力于无形,四两拨千斤,于无声无息中出奇制胜。太极拳在技击上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舍己从人,持守中正。为此,在对抗时,要时刻关注对方的意图,准确地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如果能做到其根在脚,掌握了虚实的精要,化对方之力以及借对方之力而发力,是不会轻易被人击倒的。
上述原则,也正是说明了太极拳遵循阴阳之理,虚实之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依存,互相转换;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依存,互相转换;防中有攻,攻中有防,防攻依存,互相转换……。其实,这正是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的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的表现。《道德经》六十九章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也就是这个道理。
王金铃强调,正因为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理念为核心思想,技击只是太极拳中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尚武之人如果没有武德,功夫也是无法站立的。太极拳讲究心为令,气为旗,神为帅,身为驱使,因此有养生效力,所以太极拳是性、命双修,是当今养生功法中出类拔萃者。
修炼太极拳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王金铃说,是用太极拳道修炼自我,改造自我,从而返朴归真,复命归根,找回原始的“我”。宇宙万物无不分阴阳,“我”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现在的“我”,看得见、摸得着的“我”,还有另一个“我”,连自己都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这个“我”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量。我们正是要通过修炼太极拳,找到这个自己不知的“我”,将它的智慧与能量运用到生活中,达到修炼目的。
整场讲座,王金铃都用最朴素的语言来阐明太极拳的理论,并通过现场演示,让听众加深对其精要的理解,避免走入练习的误区。她还与听众分享了一些关于呼吸、辟谷等修炼功法的心得并回答了听众提问。讲座得到听众热烈的欢迎与高度评价。(图 泽正堂 文 何冠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