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讲堂 杨万涛 漫谈先师的律己与施人
2017-10-29 浏览84次
当日的大风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广大市民前来聆听讲座的热情,杨万涛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先师孔子的生平,指出孔子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超越常人的苦难,出身较为特别、父母早年离世、55岁在外流浪十四年、妻儿相继离他而去。因此,孔子有着自卑情结、虚荣心理和好揭人短的性格,同时又被人瞧不起、被学生怀疑、被官场所害,这一系列的经历促成了孔子达到了回归真我的境界。杨万涛指出先师的律己和修身在于,“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进而讲到孔子的理想,孔子通过“三纲八目”来落实自己的理想。而律己修身的第一要素就是求学,其求学志向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志于学”的方式是求知于己、笃信好学、躬行实践。孔子的施人主要是担当,而担当的基本是“求仁”,“为仁由己”规定了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人应该具有道德义务、道德责任和道德自律的意识。杨万涛总结说:“孔子的律己与施人,就是孔子以修身来担当社会的责任。也是证明孔子之所以由一个贱人转变成为一个平常人,由一个正常人转变成为圣人的根本原因。两千五百多年来,孔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缔造者,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教书育人的楷模。”讲座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市民纷纷表示,倾听了讲解,对先师孔子及其律己和施人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汤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