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最新资讯

传统文化的发扬需要知行合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2017-08-11 浏览89次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木才:《群书治要》与《四库全书》值得好好研究

    刘余莉教授研究推广传播《群书治要》,背景非常好,《群书治要》对传播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群书治要》我也想到了另外一本书《四库全书》,它们有共同之处。我们一般认为,《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图书的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它是我国古代系统传播核心价值观一整套方法,比如史,它事实上指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比如《史记》、《二十五史》、《资治通鉴》,讲的是我国传统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故事等,用故事吸引人、感染人。比如集,指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等著作,讲的都是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和心得。

    所以经、史、子、集从总体上看,它是我国古代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一套完整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群书治要》跟《四库全书》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对我们现今研究、宣传、教育和传播核心价值观,对如何能够形成一套有效的传播方法十分重要,值得我们今天好好研究。
 


 

中央党校哲学部原副主任、一级教授侯才:《群书治要》体现了传统哲学中的精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样一个重要文件,非常及时必要。我们讲中国梦,我认为题中应有之义就是中国文化和哲学梦。我们讲民族复兴,它的深刻内涵和底蕴应该就是中国文化或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复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应该是传承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哲学主要意义和作用就在于它为文化提供了思维方式和根本的价值定向,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哲学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我们传承发展中国传统哲学要重视为政哲学,为政哲学就是关于治国理政的。应该说《群书治要》就汇集了这个方面的经典,内容丰富。刘余莉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宣传和普及的《群书治要》体现了传统哲学中的精华。从她的诠释和发挥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教授王文静: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

        刘余莉教授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专家,她不仅从事中华传统伦理学,特别是对《群书治要》的研究,还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学者的榜样。培养什么样的老师,在当下也变得尤为重要,北京师范大学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探索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这样的新模式。

        我们做老师也好,在家庭教育当中也好一定要知行合一,一以贯之。我们学院的领导班子在刘余莉教授的指导下,全体学习《群书治要》,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这样一个育化,我们学院的风气,办学环境,文化氛围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群书治要》是一部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这样的内容,不仅可以增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学习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和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刘余莉教授通俗易懂的解读,一定会启迪我们广大老师和校长修身立德,传承师道,对于教师队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乔清举:发挥传统文化力量 塑造现代化模式

  中央党校在响应中央号召,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走在了社会的前列,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比如王杰教授和刘余莉教授。

  就当前来讲,我们应该更为自觉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用它主动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化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文化支撑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奠定了我们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现实基础,同时也奠定了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我们之所以能够建立文化自信,不仅是来源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它的道义性和人类性。

  中国不仅可以有文化自信,更可以有文明自信。对于中华文明的自信,我们有悠久的历史,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海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忠云:创新方式和手段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大喜讯,对我们宣传部门如何创新方式和手段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次新机遇。从宣传部门的角度,要重视经典的出版,文字当中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思想道德资源,《群书治要》就是一本对经典的总结和创造的著作。海口市委宣传部下一步将为全国的专家学者和文艺工作者搭建舞台,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们希望而且努力将海口打造成为弘扬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南方创作之地。

  我们要重视主流媒体的宣传。我们的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要拿出最重要的版面和黄金时段,把最优秀的最精彩最关注的文化食粮贡献出来,让我们的读者让我们的观众听众能够了解历史,吸取知识,能够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要重视新媒体的有效传播,要充分发挥移动端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生活化、大众化扩展。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孙华: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北京大学对学生做过一个调查问卷,调查报告里说,弘扬传统文化的困难主要是在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当下生活严重脱节,增加了辨析的难度。调查表明,传统典籍和传统伦理规范被认为是最好的传统文化载体。

  我觉得《群书治要》这一宝典将推动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转化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在高校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亲近经典。

  重塑传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要遴选出像《群书治要》这样的传统精髓,使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进入人才培养教育方案,进入课程建设体系。第二,建立起具有传统文化学术水平,同时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的队伍,使他们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者。第三,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对象,使传统文化与大学中现代人格塑造有机结合,与大学生的现代诉求有机结合,思想修养与日常养成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到教育转变。
 


 

中央党校哲学部理论学教研室主任、教授靳凤林:多视角看待并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从传统文化当中寻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渐渐成为社会共识。

  首先,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叫传统,近代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些也是传统。古代的优秀文化是传统,近代先进文化是传统,共产党人的红色文化也是传统。只有站在这个角度正确看待传统,从历史大纵深的视角理解什么是传统,才能真正认识传统的内涵。

  第二,以国际宽视野的比较方法看待传统文化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包括我们周边少数民族文化,没有它们就没有真正的汉文化,所谓汉文化就是吸收了各种民族文化以后形成的东西。

  第三,要站在时代新高度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发展。
 



宁夏作协主席、教授郭文斌:弘扬传统文化要落小落地落实

  传统文化的弘扬一定要紧扣人们的幸福,要落小,落地,落实。《记住乡愁》拍摄的主旨和精神其实就是刘余莉教授在样片里面讲到的精神,我们在当时策划的时候,我就讲过一个观点:就拍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个家族它能有500年乃至1000年的生命力,长盛不衰原因在哪里?它的价值系统,我把它叫做《群书治要》精神。

  我参加第一次海南大论坛的时候,看到海南的监狱用《群书治要》精神治理监狱,竟然可以允许犯人回家探亲。有一个犯人到了监狱,监狱里面在用《群书治要》里的一些精华的典籍给他们进行教育,他一封接一封地给妻子写认错信,最后这个妻子等了11年,把她的丈夫等回来了。刘余莉老师为什么对这些典籍讲得如此春风化雨,深入人心呢?因为她在实践,从知行合一的方面去做,落实到这一课我们怎么做,对待这一杯水我们怎么做,对待这一片垃圾我们怎么做。
 


 

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哲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教授王杰: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更多干部中

  最近几年,我们推动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活动,现在这个活动我们已经有了几个非常成熟的板块构成,领导干部学国学的公众微信号;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已经走进了国内的6座城市;领导干部学国学大讲堂;领导干部学国学论坛;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领导干部学国学读书会;领导干部学国学专项基金。这些构成了正在推动的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活动。

  2006年6月,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党校要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党校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宣传与弘扬。2013年,《光明日报》、理论网,发了一篇关于我的访谈,在那篇访谈中我提出了党校应该怎么办。比如成立相关国学机构,领导干部学国学传播中心等,在相关的网站开办领导干部国学频道。

  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包括中国史学研究会,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的这些事情,就是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更多的领导干部中,让他们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人民日报》理论版编辑萧伟光:以书院和读书会为载体来读经典

  书院和学校对比有三大好处,第一是学校和师生有感情,第二是没有教授的管理,只是为了精神往来,研究自由,课程也比较简单。当然实际上我们传统教育里面有两个典范,他们都是对书院精神进行一个继承的。

  读书会是书院的一个雏形,我就是读书会培养出来的,我原来是学工科的,后来到北大学习,中间是读书会培养出来的,我是受益者。我这些年不断去推读书会,我经历过读书会大大小小十几个,包括我创建的,或主持过主讲过的。

  我们在人民日报社推动读书会,当时总编室读了一两年的《论语》,我们也请清华北大教授去进行指导,最近我们制定了一个年度的规划,每个月都有一本书。我们还借助互联网,借助微信群,以实际行动来读经典。我们也不求大,就是自己受用,我们就去读,这么慢慢去做,所以我觉得读书会也是很好的形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多来自阅读,读书会的形式是来自于课堂教育。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史振卿:海南有丰富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我自己的认识。第一个从这本书《群书治要》。另外一个方面是从海南的一种传统文化。

  我接触《群书治要》这本书早一些,我读博士的时候,一直做儒学研究。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我觉得主要是三个问题,第一个国家战略问题。第二学术引领问题。第三是民众教化问题,我们说《群书治要》,这本书对唐初来讲,它就是唐朝汲取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个真实典范。

  我们海南在历史文化方面也有很多丰富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当时就把它放到五大体系当中,第一,人物是关键的,海南有很多的儒家人物,我们近几年不断地挖掘,编了一系列的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等等,没有了人就没有了一切。第二个是文集,有书,我们可以解释现在的文化是从哪儿传来的,我们都知道海南著名的人物,一个丘濬,一个海瑞,丘濬的贡献重点是在国家治理层面。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群书治要》主讲者刘余莉:传统文化的发扬需要知行合一

  这一次在海口做讲座完全是偶然,我们应邀去海南做传统文化讲座,空闲时到海口电视台做一个两期的节目,遇到台长,台长说媒体不应只关注收视率,而应承担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我们一谈就觉得非常投机,接受了邀请。

  谁是能够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呢,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传统文化在今天能够发扬光大,需要知行合一,需要有人来弘扬。

  我为什么要弘扬研究宣传《群书治要》呢?概括地说,《群书治要》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安身立命之学,不仅可以使社会和谐,而且可以达到世界和平,它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我们举办这一次活动,也确实是看到《群书治要》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希望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口电视台能够多邀请这些专家去演讲,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展现出来,为化解社会的冲突促进安定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上图文来源于海南日报:海南新闻发言摘登,如有侵权请和我们联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