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国学摘要

佛学修养十六字

2017-01-28 浏览90次

 

很高兴跟大家来分享佛法。我们知道,学佛也不是一件简单易为的事。法门繁多,佛经浩瀚,那么如何正确地去理解佛经的义趣呢?我们又如何正确地去选择适合我们修学的法门呢?初学佛法应该从那里入门呢?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缘又怎么办呢?诸如这些啊,对于一个初学佛的佛弟子来说,未免茫然,今天给大家介绍藕益大师所作的《净社铭》。藕益大师的《净社铭》正好可以作为初学佛者的向导,修学佛法的指南。藕益大师所作的《净社铭》内容是:“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藕益大师的《净社铭》虽然只有四句十六个字,却理精而义备,含意极具深远。

持戒为本

我们看第一句:“持戒为本”。学习佛法一入门,一定要先受皈依戒,而佛教里面的戒律呢,实际就是教我们做人,戒的含意一方面是防非止恶。意思是说,防止我们做恶,制止我们做不善的法。这个“非”,指的是不善。凡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伤天害理的恶事,凡是非法的行为都要防而止之,而做一个明哲保身,恪守本份的人。佛陀的这个教诲,就称之为戒律。另一方面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意为恶事、坏事,理所当然不可以做,而好事、善事,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比如大乘菩萨的三聚净界“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有情戒”。做坏事、造恶业固然是犯戒,而好事不做、善法不修,也一样是犯戒。这样一来,只要我们受了戒就一定要做个好人,这便是戒律的作用。

一提到戒律,有的人觉得这些是教条式的约束,不受戒还没事,一旦受戒就这也不能,那也不行,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戒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要说、也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要我们不说、不做有损于己有害于人的事。杀人、盗窃、邪淫、妄语这些啊都是不善的行为,都是先由心中产生不满足、贪求、忌妒、愤恨才会去做的。如果有了戒就可以降心,所谓降心是降贪心、降嗔心、降痴心。降心之后,不平衡的心理现象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安定。把心安定之后呢,要守住它,不让它受环境的刺激、诱惑而起波动,渐渐地就能入定。正定与邪定相反,正定是从正念而来,对于物质环境的引诱,当以少欲知足的心态,运用止观的方式修行。止是心念止于一境,观是观照心念的动静状态,在同一个焦点上,不断地反复地止与观便能定心、安心。换言之,妄念不起叫做止,念念分明叫做观,心无邪思即是正念,以正念修止观便得正定。由正定能产生正智。正智与邪智不同,邪智是用心思走歧途,经偏门,取不义之利,争虚浮之名。正智是洞烛先机,明因果曲直,能够安定人心,不受诱惑,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面对、处理、化解各种人我的问题,其立场绝非自私自利、损人利已。戒,能保护自己身心健康;定,能使人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乃人生一大享受。慧,能使人经常保持清明的观察力和明快的决断力,以客观态度处理问题。能够使我们活得更幸福,即使未信仰佛教的人也可以运用得益。

那么,怎么叫做持戒呢?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守法。不但佛教的戒律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以及我们工作的单位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公约都要遵守。这样,我们不但在佛教里是一个好弟子,在社会上也必然是一个好公民。我们皈依三宝,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僧为师。如果我们不能遵从佛陀的教诲,是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的。所以,持戒不但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学佛的根本。做人如果不能处处守法,必为社会所不容。学佛如果不以持戒为根本,无论修习任何法门啊都不会得到成就。《萨遮尼乾子经》上说:“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得功德之身。”野干,是畜类中的下等的动物,而且满身都生疥癞,一个不持戒的人,来生连这样的身体都得不到。在《大智度论》上说:“戒为一切善法住处,若弃此戒,虽山居苦行,饮水服气,着草衣、披袈裟等,受诸苦行,空无所得。人虽贫贱,而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所愿皆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佛,都必须以持戒为本。好比一株果树啊,根本无亏,果树才能长大,才能结出满树芬芳的果实。

净土为归

我们看第二句:“净土为归”。我们学习佛法,无论修学任何法门,都必须以持戒为本。《法严经》上说:戒为无上菩萨本,应当俱足持净戒。因为能持戒,可以避免我们在行为上产生过错,而当我们不犯过错时,我们内心就不会产生烦恼和忧虑。当我们不受烦恼干扰时,我们的心就能安于自然与平静。从而善法和智慧就会在内心升起,有了这个因,我们修学任何法门就容易成就。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各具其妙,而修学法门只宜一门专修,一门精进。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个法门最适合我们呢?我们也不可能一一法门都尝试之后再做比较、选择。所以啊,只能依据过来人的经验。藕益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净土宗的第九代祖师。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啊印光大师对藕益大师所著的《阿弥陀经要解》一书的评价,认为这部《要解》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亲自对这本书作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我们由此可知啊,藕益大师的知见,就是阿弥陀佛的知见。那么大师告诉我们选择法门当以净土为归。我们能遵从大师的教诲,自然不会有差错啊。不仅藕益大师教我们归心净土,往圣前圣、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至于净土法门何以这等殊胜呢,在许多经论注述中都有详细的介绍。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著的《净土群疑论》中说,净土有三十益;唐代唯识宗窥基大师所著的《阿弥陀经通赞疏》中的说净土有十胜;宋代净土宗的六祖永明延寿大师所著的《万善同归集》中说,念佛具十种功德;明代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所著的《弥陀疏钞》中以十义赞净土。近代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所著的《印光法师文钞》更是赞叹西方净土。我们读这些历代祖师的不朽著作,可以使我们对西方净土信心倍生、愿力更切。如果没有时间涉猎这许多著作,也一定要把净土宗的五经一论熟读。净土宗的五经,第一是曹魏沙门康僧铠大师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第二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三是《佛说阿弥陀经》、第四《普贤行愿品》、第五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一论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记》也就是《往生论》。如果我们能够熟读五经一论,那么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净土法门的种种超胜殊妙,自然会在我们的内心中呈现出来。到时候,不用别人赞,也不用别人劝,我们对修学净土法门也会直下承当、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观心为要

我们看第三句:“观心为要”。净土宗的第十二祖师彻悟大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是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啊。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缺一不可。在这三资粮中,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念佛正行,因为唯有真正用功念佛,才能证实我们是真的为了生死,也唯有真正用功念佛,才能证实我们对净土法门是深信不疑的。对求生净土的愿是真实不虚的,而不是随众打混口头禅、凑热闹而已。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虽然至简至易,人人都能念。但是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得有成就,念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可也未必人人都会念啊。藕益大师告诉我们观心为要,这便是念佛用功的窍诀。念佛怎样观心呢?其功夫有深有浅。深的如实相念佛,观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实相,乃无形无相,尤如虚空。而心佛与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念念相续则三昧现前啊。又比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观,观能念之心,当下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也了不可得。这是空观,证了不可得时,而能所宛然,一句佛号历历分明,这是假观。这样历历分明时,而当处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时而又历历分明,这是中观。这种念佛作观的功夫修成得了既得理一心不乱,但是对于初学见理未真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我们还是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意思来说明。所谓观,即观照、观察,也可以引申为督察、监护。既以能观之智,时时督察现前一念之心,是不是在念佛。所念之佛号,是不是念得字字分明,听得清清楚楚。一旦发现我们的心失了正念,马上收摄其心,老实念佛。所谓“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照迟”,能够时时刻刻督察其心,及时纠正妄念,久而久之,妄念逐渐减少,佛号自然纯熟。

监护的意思,就好比是医生护理病人,必须要及时查出病因病源,观察病情的变化,才能对症下药。念佛的人为什么不能至心念佛,总是打妄想,大多时候病因都是对世事情缘看不破,放不下。而许多妄想杂念,都是因境而生,所谓触景生情。境有顺逆得失,情有喜怒哀乐。比如,正当我们生活处于拮据困苦之时,突然间中了大奖,得了一笔横财,欣喜若狂啊。或许我们平时最心爱的人,突然弃我们而去,会使我们痛不欲生。类似这样的情景很多,每一样不同的情景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都会干扰我们平静的心,破坏我们用功念佛。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就必须对症下药啊。我们的另一个自己,也就是理智,如同监护人一样,应该马上清醒地告诫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空无常的,有合必有分,有得必有失,缘聚缘散、缘生缘灭,这是自然界必然的规律。就如我们突然间得了一笔横财,安知日后不会因为这笔横财带来麻烦?所以啊不必欢喜得太早。心爱的人离我们而去,这是缘尽缘灭,既然勉强不得,何不顺其自然?更趁此时斩断情根,舍离恩爱,正好了无牵挂地专心念佛。紫柏大师说:“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之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生死境上自然不惊不怖。”现在有很多人念佛,只要有一点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抛到脑后了,这样怎能让念佛有感应呢?如果能于爱憎关头,不昧此句南无阿弥陀佛,现前必定得用,临终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中勘验念佛功夫,实际也就是藕益大师所说的观心之法。

善友为依

我们看最后一句:“善友为依”。善友,也就善知识,善知识也就是最高明的老师,最亲近的好友。世上的人啊,无论学任何学术技艺,如果没有高明的老师给予启蒙指导,没有同学间互相切磋,单凭自己盲目的摸索,想要达到登堂入奥的造诣,即使有可能,这也是极其艰难的。我们学习佛法,更是如此,如果不依止善知识修学,而自作聪明,盲修瞎练,不但徒劳无功啊,而且还可能堕入邪途,求升反坠。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藕益大师告诉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要以善友为依。

那么,依善友有那些好处呢?《华首经》上说,“有四法是善知识。第一,能令人入善法中。第二,能障碍诸不善法。第三,能令人住于正法。第四,常能随顺教化。”这四法的意思是说,善知识能引导我们修学最殊胜的法门,踏上美好的人生大道,趣入圆满的人生归宿。善知识能及时纠正我们的错误观念,阻止我们的不端行为。善知识能在我们即将退失信心时,及时劝导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安住于佛法中。而当我们的心境陷入极度烦恼困扰时,善知识能够用种种方便教化我们。使我们的道业不断进步。我们能有这样的善知识提携,有这样的善知识做依怙,道业一定有成就。我们能够遇到善知识,那是我们多生累积的福德因缘。如果遇不到善知识,那怎么办呢?我们也不要沮丧啊,我们也可以依善法为友。所谓读圣贤书,与圣贤为友。比如我们每天读诵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阿弥陀佛便是我们的导师,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莲池海会诸大菩萨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能遵从导师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中的所有教诫,能够把这些教诫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心与佛同、愿与佛同、行与佛同,时时刻刻与佛同在,现前即入圣流。临终必蒙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莲池海会诸大菩萨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广行法师讲座 藕益大师《净社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