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国学摘要

孝道在人间

2010-01-29 浏览86次

华夏五千年故国文明,人伦常道,由礼而纲,共天地存、同日月辉;文章道德,国祚命脉,荦荦大端、世代传袭。使我们虽历经磨难却能立于不败之地的,说到底,还不是绵延不绝、因时制宜而吐故纳新、厚德载物而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譬如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千秋而不殆,经日久而弥坚,仍然不失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大法宝。
   如是感兴,乃由山东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齐鲁晚报联合创意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孝行齐鲁”有奖征文所引发。这项征文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年,其范围、影响及社会效应越来越广大和深远。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朴实无华的应征文章,大都情真意切;皆出于民间,是地地道道的草根文字。它们记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平凡里透出崇高:侍病榻十几年如一日的儿辈或者孙辈有之,含辛茹苦育小又养老的寡妇有之,以病残之躯撑持家庭并照抚老人的有之,甚至不得不辍学而过早地承担起遭遇祸患的家庭之责的少年也有之……尽管事迹各有不同,却无不流露出血浓于水的骨肉情;孝爱之心美轮美奂、感天动地!存在于父子、母女、老小、婆媳之间;由其所致的和谐,洋溢于家庭、邻里、村乡、社区及至社会……
   风起于青萍之末,我们的社会广大无边,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情小事,滋养着它的神经,生发为它的活力。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吃喝拉撒睡、酸甜苦辣咸,是最普通的凡俗琐细汇成生活的旋律;每时都在发生的、每日都在扮演的,有悲欢离合、有壮怀激烈。良好的世风来自良好的民风,良好的民风如沐春风,温润心田、化育美善;人间真情在,人间有真情!“孝行齐鲁”征文活动让人强烈地感到:孝道在人间!我们的社会有大爱,我们的身边多奉献!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美德积淀在同胞心灵的极深处,已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无论怎样的沧桑变化、惊涛骇浪,都不能动摇那质朴而赤诚的“中国心”,它是中华文化的血脉精华,根深叶茂、生命力无限……
   如果说儒家文化代表了华夏文化的精髓,那么孝文化或可以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神魄,因为孝道处于儒学核心的位置。至圣先师孔夫子推孝重孝,树修身处事之道德规范,一句“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将君子必务之本界定为孝,可见赋予它的分量之重!出自《孔子集语》的格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极形象且准确地揭示出孝道存乎天道的规律或者说关系。故《孝经》谓“孝”乃天经地义。由是而塑就仁人志士的精神品格,形成仁义敦厚之儒道风范。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故事便是体现如是孝道价值观的浓缩,其之成为人间美谈,因为承载着国人最根本的道德理想!口诛笔伐、一生致力于扫荡封建意识形态糟粕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鲁迅先生,又何尝不是儒风高雅的孝子呢!他把张恨水每一本新出的“鸳鸯蝴蝶”小说寄给母亲,乃因深知老太太的嗜好;他接受朱安为元配,皆由不愿拂逆高堂之意志……由此亦可见,笼统地将传统国学文化与现代自由、独立、民主之精神对立起来是荒谬的,不论传统还是现代,对待任何现成的思想文化资源,区分精华糟粕,才不失为科学的态度。
   孝,就其本义来讲,指的是对父老长辈的尊敬、顺遂与爱养。万物皆有其来龙去脉,正本清源,不可忘记根在何处,甚至必欲回归之,亦为物之理也。所以,羊有跪乳之德、鸦有反哺之恩,何况人耳!从某种意义上说,行孝道也是人类一种诗意的存在,就如游子千里万里、漂泊半生,总也挥之不去故乡的小河与茅屋。梦里寻她千百度,情之所系、爱之所托,难道不是十分诗意的吗?悟得了孝道真谛,同时也就悟到一种神圣的责任:爱的责任。事实上,孝道即爱道,且非止于对父辈的爱,而必旁及对晚辈、同辈、朋辈乃至所有人的爱!爱之网结成,社会和谐诞生。
   或许这就是“孝行齐鲁”征文的意义所在!之于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无异于润物无声的春雨,营养着人们的心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