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本会新闻

新商报:张本义—想到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就会心存敬畏

2014-01-20 浏览85次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与此同时,如何安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大连图书馆终身名誉馆长、著名学者张本义先生,请他从传统和现实两个角度,为读者解读如何安顿好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

 

  孝道是安顿好老人晚年生活的关键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宗族组成的,亲情是把宗族个体联系起来的主要纽带,因而成员之间的关系异常稳固,这也是中国社会及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几千年的重要原因。

  张本义告诉记者,中国传统社会中家的概念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再加上横向的兄弟、姊妹、堂兄弟、堂姊妹等亲戚,形成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传统社会中的家多是大家庭,家族中年轻人较多,老人相对较少,晚年生活不至于过于孤独寂寞,养老问题也不那么突出。”

  张本义认为,当代中国家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抛弃了传统。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孝道,而孝道的核心是感恩,是推己及人。孔子在《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和根本,恪守孝道的人在生活中也不会太离谱,至少是一个善良的好公民。如果年轻人具备了感恩之心,能够推己及人,就会想到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就会心存敬畏,不至于对自己父母的生活不闻不问,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社会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传统的家庭观念正在不断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外地定居,房价高企让他们不能把老人接到身边团聚,而一些老人即使生活在子女身边,也因为生活习惯等原因,生活得并不快乐。对此张本义表示,赡养老人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更不能搞一刀切,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还是应该尊重老人的意愿。如果老人喜欢在原来的圈子里生活,子女也没必要非要把他们接到身边。如果老人希望到子女身边生活,那子女就应该尽可能地把他们接过来,并帮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圈子中去。“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老人的需求也不一样,有些老人需要钱财上的接济,有些老人更需要情感上的陪护,作为晚辈应该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父母的需求。如果能力所限实在满足不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尽力。”

 

  解决好养老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子女与父母构成了一种天然的赡养关系,父慈子孝作为基本的社会规范被传承,如果谁要落下个“不孝”的名声,可能连找工作都困难。但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张本义认为,养老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不是靠一个家庭、一个机构、一个部门就能解决得了的,当务之急是国家要在养老问题上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各类资源,从社会、家庭等多个层面,重视和关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尤其是在当前的传统家族伦理体系不断消失的情况下,应该尽快形成新的家庭伦理体系,让赡养老人、关爱老人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国家也要将养老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在公立养老院和民营养老院之间形成阶梯,最大程度保障失能老人、失独老人、低收入家庭者的养老问题。另外,国家还应该在社区及公共场所多为老人提供服务设施,多组织一些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年人自己也要走出去,多和社会接触,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培养自己的乐趣。尤其是到其它城市生活的老人,更应该尽快融入到周围的圈子中去,比如可以到老年大学充电,学学画画,练练书法,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体育活动,“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忙,老年人也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要学会自己找乐。但从根本上来说,家风重建和安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还是需要年轻人多理解、多付出,毕竟老人已经按自己的习惯生活了几十年,让他们彻底转变观念难度比较大。”张本义说。

  张本义表示,在当前的情况下,他不太支持让老人进养老院养老,“如果老人身体比较好,生活能够自理,而且他愿意去养老院养老,问题也许不大。但如果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在养老院肯定没有在自己家舒服,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也不可能像自己的子女那样,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养老院毕竟是舶来品,它的出现是跟西方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宗教背景密不可分的。在西方,养老院大多是当成慈善来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比较高,在中国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毕竟还是少数。”

  如果年轻人具备了感恩之心,能够推己及人,就会想到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就会心存敬畏,不至于对自己父母的生活不闻不问,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社会问题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老人的需求也不一样,作为晚辈应该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父母的需求。如果能力所限实在满足不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尽力。

返回